來自馬來西亞的蘇燕芳和台灣人結婚,領有永久居留證的她,在台灣生活十多年,至今她名下卻仍沒有固定的手機門號,還是以預付卡為主,辦理如電信公司推出的「四九九吃到飽」方案也有一些門檻,令她覺得不方便。
從越南來台灣三年半的阿蓉(化名)同樣持有居留證,最近到銀行開戶,被行員要求提供越南身分證、稅籍資料,她感到困惑,再到另家分行詢問,被告知不必繳交就能開戶,白跑好幾趟。
像兩人一樣的婚姻移民,在台灣有著「新住民」身分,她們是台灣孩子的母親,長年融入台灣社會;但是,從日常生活遭遇的種種不便到相關權益的限縮,經常讓她們感受到未被善待。
目前台灣新住民以婚姻移民為主,按現行流程,外籍人士與台灣人結婚後,可依親申請在台居留,持外僑居留證合法居留五年,且每年居住超過一八三日,可進一步申請永久居留證。
若新住民有意歸化成台灣人,需持外僑居留證合法居留三年以上,且每年居留一八三日以上,並放棄原國籍,可申請國民身分證,但整個流程最快也要四年。
移民缺定位 修下位法僅治標
據內政部移民署統計,二○一四年新住民不到五十萬人,到二三年底,已接近六十萬大關,十年增加近十萬人;而在新冠疫情解封後,出入境大爆發,去年一口氣多了一.四萬名新住民,增加數創十年新高,若再加上約三十萬名新住民二代,保守估計台灣有約百萬人來自新住民家庭。
不只如此,缺工時代來臨,未來如何吸引外國人才移民來台,更是政策布局重中之重。然而,台灣準備好了嗎?
今年剛結束的總統大選,主要三黨都提出要完善新住民相關法規、訂定專法;二月一日開議的新國會,也有兩名新住民立委,為歷屆最多,令外界期待在立法上能有所突破。